【善莫大焉前二句是什么】“善莫大焉”是一句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某种行为或结果非常值得称赞。然而,许多人对这句话的出处和完整语句并不清楚。本文将围绕“善莫大焉前二句是什么”这一问题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善莫大焉”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,原文为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;人有不耻者,而后可以有志。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;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。……善莫大焉。”
从上下文来看,“善莫大焉”是孟子对“仁义礼智”四端之心的高度评价,强调这些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因此,“善莫大焉”的前两句应理解为:
1. 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
2. 人有不耻者,而后可以有志
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所不为,才能真正有所作为;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,就无法树立远大的志向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善莫大焉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
| 完整原文 | 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;人有不耻者,而后可以有志。……善莫大焉。” |
| 前两句 | 1. 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 2. 人有不耻者,而后可以有志 |
| 含义 |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选择的关系,指出只有具备羞耻心和节制力,才能实现真正的志向和作为。 |
| 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 |
三、结语
“善莫大焉”不仅是一句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善行源于内心的修养与自律。了解其前两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正义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孟子》中的其他经典语句,欢迎继续关注相关内容。


